2007/02/24

小时候

    又回老家过年了,本来想去旅游的,但是还是想回去看看,看看我的故土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,听着熟悉的家乡话,我不知道“乡音未改鬓毛衰”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我身上,还是多回来看看吧。貌似在外多年的我说出来已经没有那么正宗了,偶尔沪语脱口而出确实略显尴尬。(不过人家听不懂,就只有我一个人尴尬了)
    这次回家还有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寻根问祖,看看童年的玩耍的地方,瞧瞧幼时我第一所启蒙小学的容貌,听听滔滔长江的声音……大概有10多年没见过了,虽然我最早的家已经被拆了,但是那个每个礼拜要上六天的上河边小学,那条每天上学放学必经小巷(到了上海应该算作弄堂吧),那个和童年伙伴玩耍的花园,那个不时会去看看闸门是否打开的运河岸边,还有那个到现在还一样脏的公共厕所,确有幸还保留着,估计再过两三年我就要看不见它们了。
    时光走得很快,但记忆仍旧保留着,突然发现儿时的记忆力是如此之好,现在眼前的一切仿佛又添上了小时候的影子,看着自己在那里奔跑、摔倒、大笑、打架、打伤别人的惶恐,考到满分的喜悦,呵呵,太有意思了!
    沿着老路,再次走到江边看看以前的在家就能听到笛声呼叫的轮船行驶的大江,也许由于旱季的少水使得长江少了一些生气;也许是江边变得如此漂亮,成了人们休闲的场所,已经没有了当年码头的繁忙。有记忆真好,失去的就让它失去吧,当然如果还能有让我依稀寻找追忆的物事,那就更别无他求了。
    虽然当年很年少,虽然当年很幼稚,即使当年很天真,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那时的生活在以后的人生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在减小,而是在加大。我会更加怀念这份纯真。现在让我回忆5年前的事情我可能只能有点印象,但是这15年前的人、事,以后也许是25年、45年,我想这些都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,不会忘记,不会抛弃,那都是我的财富。相信这些对每个人都是无价的财富。

ps:顺道去南京出游了一番,怎么说南京也是我的第三故乡,以前每年放暑假寒假都是必去之地。不过这次倒是有了一个新发现:朱元璋会写诗,而且居然被现在人套用无数的电影片名就出自于此:

百花发时我不发,我若发时都吓杀。要与西风战一场,遍身穿就黄金甲。

    俗是俗了点,但我们也不能难为朱爷爷,谁叫他是农民出身呢?

2007/02/16

春节说筷子

    中国人过春节,中国人用筷子。春节一年一次,除岁迎新;筷子天天用,成了中国传统的一大特色,特色到中国人自己简直都不注意到它的存在。只有当某时某地看到那个木纳老外盯着两根竹片儿干瞪眼时,方才想起自己用的是如此神奇的东西,顺便干笑两声无视之,自管自个儿一边扒饭。
    怎么会想到说筷子呢?原因在于老妈,在于老妈实在忍无可忍再看着我拿筷子的那别扭儿样了。是啊,老妈把我当神童了,我还真以为自己当神童了,筷子使起来还不当猴耍?猴耍归猴耍,好看才有铜板儿拿,可我使起筷子来,手段确实拙劣了一点呵。当然还不至于把自己饿死在嘴边,狗急了还跳墙呢,不行就手脚并用。
    既然老妈已经把使筷耍猴提升到民族荣誉感的高度了,那我也只好立下规矩:贰零零柒,学箸为先。
    写到这儿,好像筷子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自尊受到了捍卫,你还别说,什么事讨了口彩,身价就蹭蹭上去了。过节了就要谈点习俗,这筷子常有快生贵子,快快乐乐,五子登科等等的好意头,着实了不得,如果十双筷子一起上阵,那就十全十美了。筷子成双成对了,自然定情信物少不了他们,两根筷子一起,自然白头偕老永不分离。
    突然想到我们江南新娘子闹新房,会把筷子从窗户扔进去,一把筷子落在地上,哗一声响,大家就都会说:“筷子筷子,快生贵子”,不知新郎此时是什么脸色呢?

2007/02/10

2007第一弹:胶片的记忆

     胶片是如此神奇,一张胶片记录了一个永恒的瞬间,当胶片首尾相连时,奇迹诞生了:过去已经属于我们。当一列黑白列车驶进站台,并且驶出画面的时候,观众惊讶的表情书写着:那辆列车开到哪里去了?现在的你一定不会为这个问题而烦恼了。
     没有经历过父母辈的乘着夏夜,挥摇竹扇,等待那辆两三月来一次的放映车,虽然很有可能放映的还是同一部电影,但依然打消不了对他们来说那难得的惊喜,或者说内容于他们已没有气氛来的重要。那些活动的画面占据了他们童年非常的记忆,这个我已经体会不了了。
     电影在继续成长,每年都有成千上万部影片的诞生,虽然良莠不齐,但管中窥豹仍了解电影的影响力和魅力是持久的,至少是有竞争优势的。BT的出现为每一部电影的普及铺平了道路,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,虽然助长了盗版事业的蓬勃发展,但于我之类对情节、对深度有深刻追求却对大制作、大场面、大动作不敏感的人来说确实是福音。
     每个人的电影心态都是迥异的。有人就是为了繁忙工作之余的消遣,有人却将它看作自己毕生的事业;有人为了收藏那些罕见的版本一掷千金,有人却对5元一片的盗版碟情有独钟;有人爱看动作片,看到激烈的打斗就兴奋不已;有人爱看爱情片,缠绵悱恻、潸然泪下是他们隐性宣泄的选择。当然不排除一些另类:只对某些电影演员的八卦甚是关心。
     制作的大小不代表情节的好坏,演员的庞大与否不代表演技的优劣,当一部用资金堆叠起来的、用广告冲击宣传出来的、用绯闻煽风吸引眼球的电影已经不是一部电影了,我只能暂时称之为商品。失去了电影的内核换来的只是观众的一时捧场,到头来摈弃的是什么观众并不关心了。
     当电影承载着自己的文化时,它才反映了世界的黑白,说了一些我们平时不敢说的,谈了一些我们一直忽略的,批判了一些我们无法批判的……当电影更纯粹一些,我会删了这篇Blog委以示众。目前我只能在黑暗中寻找那些我的慰藉。